人物简介
葫芦丝名家李春华,出生于云南,自幼酷爱民族音乐。幼年时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就读于昆明师范学校时,师从著名作曲家、音乐电教板发明者王绍禄先生学习音乐理论及葫芦丝、巴乌演奏,后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继续深造,曾得到民族管演奏家杨建生副教授、哏德全先生的悉心指导。其利用业余时间多次深入民间,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收集民间音乐素材,至今从事葫芦丝、巴乌的研究与演奏已有十余载。
代表作品
2000年3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同年9月录制了独奏专集《节日的德昂山》,2002年4月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个人教学专程《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
青年葫芦丝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中国葫芦丝王子,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考级评委。已出版作品有《葫芦丝巴乌使用教程》、《葫芦丝巴乌演奏指南》、《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经典名曲》、《葫芦丝巴乌一点通》、《欢乐的葫芦丝》、《金葫芦》、《醉人的葫芦丝》、《迷人的葫芦兰》和《葫芦丝OK版》。 创作作品有:《炫动时光》、《梨花雨》、《打跳欢歌》、《雪莲花开》、《木鼓神韵》、《清清玉湖水》、《丝恋》、《断桥残月》、《蓝色的香巴拉》《花满楼》、《风中的葫芦》、《葫芦情》。个人演奏专辑有《葫芦丝OK版》、《金葫芦》、《欢乐的葫芦丝》、《迷人的葫芦丝》、《醉人的葫芦丝》、《柔情丝语》、《丝恋》、《葫芦心经》、《李春华葫芦丝创作作品》
李春华是我国具有开拓创新性质的的少数民族管乐演奏家。在他作品的专著《李春华葫芦丝创作作品》中共收录了其个人创作的九首葫芦丝作品,他立足于民族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专业作曲的技法,其中《丝恋》、《风中的葫芦》等作品已经完全是西方音乐的风格特点,类似有器乐小品的性质,其他的如《打跳欢歌》、《蓝色的香巴拉》、《木鼓神韵》、《断桥残月》、《清清玉湖水》等则是具有地域性的民族风格特点,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李春华对于民族性音乐风格与西方作曲风格有着深层的理解与把握。
民族风格多样性的体现
中国器乐曲的创作最大的特点也是与西方创作的不同就是作品的标题性,从作品的标题可以领略到作曲者的意图及审美观点,而中国器乐曲的标题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地域性或称之为地域特色、地域风格。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民族众多,真是这些自然人文因素造就了音乐风格的地域性,多样性。李春华的葫芦丝作品风格不再拘泥于狭小的地域范围,而是用葫芦丝这一专属于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
1、《打跳欢歌》:“打跳”是纳西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性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歌为主的带有叙事性质的舞歌,另一种是带有抒情性质的歌舞并重的形式,李春华在这首作品中将两种形式的歌舞熔于一炉,音乐采自民间歌舞音乐素材,并且运用了打跳中特有的节奏形式:三步一跺脚。即每一小节中有三拍半,充分体现了纳西族的民族风情。
2、《蓝色的香巴拉》:这首乐曲有着浓厚的西藏音乐风格,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居住于西藏自治区,藏族歌舞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尤以“囊玛”歌舞最具代表性。在《蓝色的香巴拉》这首作品中运用囊玛歌舞的结构作为全曲的曲式结构,即前奏、慢歌段、快舞段,并以藏族酒歌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在此曲中也充分运用了舞蹈节奏形式:四拍三踏步,此曲描绘了一幅藏区仙境般的画面。
3、《雪莲花开》:这首乐曲具有新疆音乐风格特点,维吾尔族的音乐按地域分为有三种形式,南疆音乐、东疆音乐、北疆音乐,这三个地区的音乐在调式音阶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首乐曲从调式音阶的构成上充分体现了北疆音乐风格,即以五声、七声音阶为主,在筒音作5的情况下,充分运用了葫芦丝的半音阶,赋予了葫芦丝这一演奏五声性旋律以新的调式音阶风格,同时在这首乐曲中也体现了维吾尔族音乐弱拍起唱、锯齿型旋律的特点。
4、《断桥残月》:此首乐曲开辟了葫芦丝演奏江南风格乐曲的先河,作曲家以江苏民歌《孟姜女》为旋律素材作为主题并伸展,引子部分音乐能够感受到竹笛名曲《姑苏行》的影子,作品取景于杭州西湖十景中“断桥残雪”的深刻意境,但作者在这首乐曲中并不注重景色的描绘,更多的是对于心境的一种刻画,此曲是一首以抒情为主,情景交融的优秀作品。
5、《木鼓神韵》:这首乐曲具有浓厚的佤族音乐风格,佤族主要居住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和沱源两个佤族自治县。木鼓是佤族人民的打击乐器。佤族人民在节庆时常常击鼓随舞,木鼓舞在表演时往往带有激烈或者单一的舞蹈动作,因此在这首作品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木鼓舞的表现及其带来的“神韵”。